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電話
成立時間
1998/04/15傳真
公司網址
https://ssl.thcp.org.tw/公司位置
產業類別
About公司簡介
打造客語親子學習平台 114年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
「臺北.當代.客家」是我們前進的步伐
我們一面追尋傳統,汲取養份;一面探索當代,挑戰未來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民國87年捐助新臺幣3,000萬元成立(為設立基金100%),主管機關現為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臺北市客委會)。
本會以「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及客家事務」為宗旨,並辦理下列業務:
一、推展客家語言。
二、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及媒體客家專題節目之製作。
三、獎助客家藝文、歌謠創作及通俗讀物之編纂。
四、舉辦各類客家文化民俗活動。
五、從事本市客家人之田野調查。
六、從事客家文獻蒐集彙整。
七、其他客家事務相關事項及不動產之管理運用。
本會依「臺北市財團法人暫行管理規則」規定,於98年7月30日組織轉型,董事及監事二分之一以上名額由臺北市政府指派之代表擔任。除秉持設立宗旨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及客家事務外,自99年度起迄今,臺北市客委會以「運用行政契約」指定本會無償運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下簡稱客家公園)推動客家文化、藝文展演及客庄創意產業等。
客家公園於100年10月15日開園,占地約4.03公頃,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旁臨新店溪及古亭河濱公園,蘊藏豐富的自然、人文內涵,成為周邊自然廊道不可忽略的一環。客家公園內設有「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客庄生活館」等3棟館舍,提供室內常設展、特展、媒體簡報室、劇場、學習教室等空間;戶外設置敬字亭、梯田、生態溝渠、水車、農村雕塑等設施,並於露地栽培展示多樣的客家時令農作物,另有跨堤平臺廣場、自行車道等休憩空間。
本會業務主要透過「打造客家語言友善環境」、「著重客家青年世代傳承」、「展現都會客家文化特色」三大策略主題與「永續發展」、「營造客語親子學習場域」、「建構食農教育實踐基地」為目標。
經營理念
轉身
我們需要您,共下打拚
「臺北都會客家」一方面要回應歷史「找回客家」,另一方面又要趕搭當代客家新社會的潮流,此刻臺北客家面臨的挑戰,正需要您「轉身」相助。
本會104年起提出「新藝術、新農業、新工藝、新風尚」的政策方針,以傳統客家為基石稼接當代藝術,也陸續長出了「徵件、客家串流、敘事影展、委創」等文創嫩芽,作了許多跳脫傳統框架的嚐試。
以「營造友善農業、跨界藝術、創新工藝、流行風尚的客家公園」為營運願景,我們努力的方向為:
●植基農業與藝術
在既有社教與民政基礎上,積極規劃園區景觀設施、軟體服務等客家元素,朝「藝術」與「農業」延伸,讓兩者碰撞、接枝,為臺北客家發展出友善農業、跨界藝術、創新工藝、流行風尚的當代特色。
●串聯客庄
以客家公園為創作基地,透過徵件與串流計畫,建構連結客庄與都市的平台,讓都會青年經此紐帶,深入瞭解客庄語言、農業、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同時亦獲得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紀錄片、影像……等創作題材與元素,發展出符合當代客家社會的文化內涵,並於客家公園場館發表,讓市民與社會大眾認識客家多元面向。
●形塑臺北新客莊:
以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立基點,連結臺北市客家社團、居民與周邊客家人文地景與產業資源,形塑以「臺北•當代•客家」為核心的臺北新客莊。
●營造客語親子學習場域
針對客家的希望幼苗,強化各種親子主題活動,將客語與客家文化透過體驗、課程、工作坊與營隊等多元型態,浸入日常成為習慣,同時啓發孩童與青少年對客家的興趣與認同。
「臺北.當代.客家」是我們前進的步伐
我們一面追尋傳統,汲取養份;一面探索當代,挑戰未來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民國87年捐助新臺幣3,000萬元成立(為設立基金100%),主管機關現為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臺北市客委會)。
本會以「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及客家事務」為宗旨,並辦理下列業務:
一、推展客家語言。
二、獎助客家學術研究及媒體客家專題節目之製作。
三、獎助客家藝文、歌謠創作及通俗讀物之編纂。
四、舉辦各類客家文化民俗活動。
五、從事本市客家人之田野調查。
六、從事客家文獻蒐集彙整。
七、其他客家事務相關事項及不動產之管理運用。
本會依「臺北市財團法人暫行管理規則」規定,於98年7月30日組織轉型,董事及監事二分之一以上名額由臺北市政府指派之代表擔任。除秉持設立宗旨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及客家事務外,自99年度起迄今,臺北市客委會以「運用行政契約」指定本會無償運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下簡稱客家公園)推動客家文化、藝文展演及客庄創意產業等。
客家公園於100年10月15日開園,占地約4.03公頃,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旁臨新店溪及古亭河濱公園,蘊藏豐富的自然、人文內涵,成為周邊自然廊道不可忽略的一環。客家公園內設有「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客庄生活館」等3棟館舍,提供室內常設展、特展、媒體簡報室、劇場、學習教室等空間;戶外設置敬字亭、梯田、生態溝渠、水車、農村雕塑等設施,並於露地栽培展示多樣的客家時令農作物,另有跨堤平臺廣場、自行車道等休憩空間。
本會業務主要透過「打造客家語言友善環境」、「著重客家青年世代傳承」、「展現都會客家文化特色」三大策略主題與「永續發展」、「營造客語親子學習場域」、「建構食農教育實踐基地」為目標。
經營理念
轉身
我們需要您,共下打拚
「臺北都會客家」一方面要回應歷史「找回客家」,另一方面又要趕搭當代客家新社會的潮流,此刻臺北客家面臨的挑戰,正需要您「轉身」相助。
本會104年起提出「新藝術、新農業、新工藝、新風尚」的政策方針,以傳統客家為基石稼接當代藝術,也陸續長出了「徵件、客家串流、敘事影展、委創」等文創嫩芽,作了許多跳脫傳統框架的嚐試。
以「營造友善農業、跨界藝術、創新工藝、流行風尚的客家公園」為營運願景,我們努力的方向為:
●植基農業與藝術
在既有社教與民政基礎上,積極規劃園區景觀設施、軟體服務等客家元素,朝「藝術」與「農業」延伸,讓兩者碰撞、接枝,為臺北客家發展出友善農業、跨界藝術、創新工藝、流行風尚的當代特色。
●串聯客庄
以客家公園為創作基地,透過徵件與串流計畫,建構連結客庄與都市的平台,讓都會青年經此紐帶,深入瞭解客庄語言、農業、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同時亦獲得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紀錄片、影像……等創作題材與元素,發展出符合當代客家社會的文化內涵,並於客家公園場館發表,讓市民與社會大眾認識客家多元面向。
●形塑臺北新客莊:
以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立基點,連結臺北市客家社團、居民與周邊客家人文地景與產業資源,形塑以「臺北•當代•客家」為核心的臺北新客莊。
●營造客語親子學習場域
針對客家的希望幼苗,強化各種親子主題活動,將客語與客家文化透過體驗、課程、工作坊與營隊等多元型態,浸入日常成為習慣,同時啓發孩童與青少年對客家的興趣與認同。
Product/Service產品/服務
一、業務方針一:業務推展
(一) 客家文化推廣計畫
(二) 客家藝術駐館計畫
(三) 客家文化主題特色展示計畫
(四) 客家親子學習教室
(六) 客家串流計畫
(七) 孵劇場展演計畫
(八) 客家藝展平台
(九) 客家影音展演計畫
(十) 客家民間信仰與歲時節俗推廣計畫
(十一) 唱客音樂交流計畫
(十二) 臺北市客家文化地圖調查研究計畫
(十三) 音樂戲劇中心一樓特展計畫
(十四) 臺北客家書院
(十五) 志工運用及推廣服務計畫
(十六) 童遊客家-客語推廣計畫
(十七) 客家育成中心先期規劃
(十八) 「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經營管理計畫
二、業務方針二:產業推廣
(一) 客家生活物產推廣平台
(二) 臺北客家農場經營計畫
(一) 客家文化推廣計畫
(二) 客家藝術駐館計畫
(三) 客家文化主題特色展示計畫
(四) 客家親子學習教室
(六) 客家串流計畫
(七) 孵劇場展演計畫
(八) 客家藝展平台
(九) 客家影音展演計畫
(十) 客家民間信仰與歲時節俗推廣計畫
(十一) 唱客音樂交流計畫
(十二) 臺北市客家文化地圖調查研究計畫
(十三) 音樂戲劇中心一樓特展計畫
(十四) 臺北客家書院
(十五) 志工運用及推廣服務計畫
(十六) 童遊客家-客語推廣計畫
(十七) 客家育成中心先期規劃
(十八) 「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經營管理計畫
二、業務方針二:產業推廣
(一) 客家生活物產推廣平台
(二) 臺北客家農場經營計畫
Benefits公司福利
法定項目
勞保
健保
就業保險
加班費
週休二日
陪產檢及陪產假
育嬰假
生理假
特別休假
產假
產檢假
安胎假
家庭照顧假
員工體檢
勞退提繳金
職災保險
哺乳室
福利制度
獎金類
年終獎金
績效獎金
保險類
意外險
員工團保
員工及眷屬住院慰問金
更多說明
防疫照顧假
注意!本區全部福利項目可能依不同職缺有所不同,實際職缺福利請依面試時與公司面談結果為準
Resources其他資源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