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豪:選題為關鍵 開闢生技新道路

誤打誤撞入行,熱情投入生技服務

圖爾思生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現任 NGS 部門經理的劉君豪 (以下簡稱劉經理 2017/12/14接受「BioGroup生技人才交流平台」專訪),回憶當時踏入這個領域的情景:「我真的是誤打誤撞。」他這麼說。

 

劉經理本身背景其實是營養學,但因為受到許多同學投入生技產業的影響,決定嘗試看看,於是進入基龍米克斯從業務員開始做起,既能熟悉學研方向,也可透過直接接觸一線市場,迅速了解整個產業的全貌。後來他一路做到總經理、進入董事會,甚至到公司 IPO 之後才離開,與另外三位夥伴楊志偉、鄭伊珊及周士軒共同創辦了圖爾思生技。談及創業理念,當時一開始的核心理念是「成為生命科學家研究過程中的好夥伴、提供科學研究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公司的命名也是從這個想法上去考慮的。

 

次世代定序成顯學,大規模學研成果帶動產業發展

負責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部門的營運,劉經理表示自己約在 2008 年開始接觸 NGS 技術,以動植物相關的研究居多。當時的 NGS 才剛起步,與現在的 NGS 技術相比,從單條定序讀長與數據量產出上,均不可同日而語。科技的演進加快了 NGS 的發展,相關應用研究更於全世界百花齊放,使得次世代定序有如當代顯學,世界各國都爭先嘗試「解碼基因體」,掀起了繼微陣列晶片(microarray)之後的新浪潮。

 

Illumina 不斷推出新的定序儀,個人基因體定序的花費也由數萬元美金降至數千元美金,未來甚至有可能到達百元美金,在技術逐漸成熟、成本不斷降低的情況下,許多過往無法嘗試的研究也得以進行,而大規模的學研成果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比如「NIPT 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檢測」,以往因為定序價格昂貴,用於母胎檢測不符成本,多數民眾也難以負擔,因此無法推行,然而現在非侵入性產前檢測已躍升成為價值數百億美金的產業了。

 

中國「生技」看漲、來勢洶洶,我們該如何應對?

科技日新月異,產業浪潮瞬息萬變,我們該如何站穩腳步?劉經理認為:「如果執著於追逐世界潮流的大方向,相較於擁有大量人口基數的國家而言,台灣稍微有一點先天不足,應該要更注重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將資源投入有機會的地方。」比如圖爾思近年發起「台灣腸道公民科學計畫」,檢測台灣族群腸道菌叢,致力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與探索。

 

談及對於腸道菌的研究與關注,劉經理提到,最初是希望幫助人類改善健康,並未侷限在特定方向,透過廣泛的文獻搜尋,嘗試找出台灣可以做、也有機會與世界競爭的項目。雖然劉經理最熟悉的是定序領域,然而考量到中國擁有人口紅利及資金充足的優勢,要與其一較高下十分困難;相較之下,台灣的研究環境在營養領域較有優勢,因此決定由腸道菌相關研究著手,並組織生物資訊團隊, 提升生資研究軟實力。

 

為了更迅速的掌握最新的研究進展,劉經理經常親赴第一線,率領團隊出國參加研討會汲取新知,當然也不乏多次前往中國交流。劉經理大方地和我們分享於中國的所見所聞。他不諱言地說:「中國投入的科研資金十分龐大。」因此身處在大鯨魚旁的台灣,在研究方向上的選擇就變得十分重要;其次,中國也不乏許多年輕企業家,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

 

整體而言,中國現在的環境較台灣更能支持企業成長。話雖如此,往好處想,這樣的競爭壓力其實可以幫助台灣篩選出優良的企業,客觀來看,其實也是一個好的演進過程。而台灣的電子產業蓬勃發展,多數企業已經架構完整且良好的獲利產品線,可以提出相對優渥的條件,若其轉而投資生技公司,透過跨領域的結合,為台灣的生技產業注入一股活水,將可望帶動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另外,劉經理也提出「產業整合」的概念,也就是結合多項既有的產業,為彼此加值。舉例來說,一般大眾都認為補充益生菌或是益生源(益生菌的食物)有益腸道健康,但是在未經檢測的情況下,其實無從得知個人腸道所缺乏的菌種為何?當益生菌產業結合伴隨式診斷 Companion Diagnostic),不僅增加了科學證據的支持,更創造出一條新的產業鏈,讓民眾、業者與醫療單位皆能受惠。

 

國際視野養成不易? 其實機會就在身邊

對於近期廣泛討論的「人才外流」議題,劉經理以輕鬆幽默的方式笑著說:「人總要吃飯,當然會往資源多的地方集中跟流動。」當台灣的薪資水平跟不上國際發展的時候,人才當然可能外移。不過,換另一個角度思考,畢竟台灣仍是「家」,外流的人才也有可能帶著技術與經驗歸來、深耕台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談及生技人才的培育,劉經理十分認同「BioGroup生技人才交流平台」的成立初衷與目標,他認為:「培養國際觀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與外界接觸、交流。」比如參加研討會,不僅能從中汲取新知,更能與各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學習。當然出國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都不低,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因此「BioGroup」這類的交流平台就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將專業新知、資源及人才匯集在一起,成為產官學研互動的友善環境,如此正向循環,將有望帶動台灣生技領域繼續向前行。

 

相關連結: http://twbiogroup.org

 

(全文已獲BioGroup生物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授權全文刊登)

https://twbiogroup.org/scienceList.aspx?pn=34

 

>> 按讚加入1111粉絲團 活動不漏接
   www.1111.com.tw/102448/ 

>> 加入1111 Line好友 掌握求職快訊
   www.1111.com.tw/102450/

>> 工作新鮮事 都在1111 IG
   www.1111.com.tw/102449/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https://is.gd/axnylY

>>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
      www.1111.com.tw/128303/

生技大健康精準醫療生物試劑圖爾思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