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選條件1清空條件

成立時間 : 西元2008年 經營理念 : 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自97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這個機構法人化所展示的不僅是新設立,或向政府立案而已,它更引動的是對社會弱勢族群的用心和關懷。 迦南以「尊重生命,讓身心障礙者活得有尊嚴。」為宗旨。 未來願景 : 深耕地方,造福社區 。

社團法人屏東縣竹葉林身心障礙關懷協會於民國103年12月12日立案後,即提供屏東縣15歲以上的心智能障礙者之生涯發展與對應方面的服務,在服務的評估過程中發現到約有55.65%的心智能障礙者在社會生活技能學習時容易有需要被外在協助的情況發生,僅約有23.09%的服務使用者不需外在大量的提示及協助即能完成交辦的事務;而且他們常因生理或認知能力的因素導致行動不方便,大都侷限於家中,甚少參與社區活動,因此缺乏相關的生活體驗,社區生活自理能力不佳,對他人的感受亦無法同理,因而造成其人際關係的破裂而不自知,也因此讓心智能障礙者喪失許多生涯發展的機會。

社會福利服務業,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協會行列

財團法人童傳盛文教基金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乃為紀念表彰已故童傳盛老先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風範。童老先生一生為人正義、樂善好施,對於貧困捐款、冬令救濟、急難救助、關懷教育等社會公益從不落人後;不僅捐地協助創建竹林國小,並成立竹林國小第一優良獎學金,勉勵貧困好學的優良學生。 童老先生教忠教孝、督勤督儉以身示範,並以開放民主的培育作為子女教育方針,使子女個個皆能獨當一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生前亦囑咐叮嚀長子童瑞欽先生(童綜合醫院創院院長)要秉持懸壺濟世的操守,以不分貴賤、救人第一為行醫宗旨。因感念童老先生種種善心義舉,民國八十五年二月童老先生往生時,其治喪委員會決定樽節喪葬費設立『童傳盛文教基金會』,以傳承發揚童老先生熱心公益的精神。 台中市市立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所在係為原台中縣東勢鎮耆老吳德水先生遺囑捐贈之土地(與東勢卓蘭市區僅離6公里,與豐原市區約計25分鐘路程)。慈善的吳老先生本身也是重度身體障礙者,感於身障者朋友苦無機構提供住宿照顧服務,故囑咐子女捐地希冀成立多功能之身心障礙者收容安置場所;後來經由原台中縣政府籌措經費創建德水園,成為原台中縣政府施政十二項旗艦計畫之一。 財團法人童傳盛文教基金會於民國93年11月接受台中縣政府委託公辦民營方式經營管理「台中縣德水園身心障礙教養院」,94年7月啟用,以提供身心障礙朋友福利諮詢、住宿養護、資源連結等多元服務為主,為二十四小時住宿型機構;服務對象以領有中度以上身心障礙手冊者,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無法定傳染病、氣切管路者為主。 德水園教養院將住宿空間規劃為家居型態,各住宿單位均設計有起居室、聯誼空間及獨立衛浴設施;另外,院區規劃有寬敞活動室、復健教室、職業陶冶工坊、中央廚房等,以提供服務對象良好的生活起居、教育復健之場所。 一、配合政府政策,推廣身心障礙者福利,解決身心障 礙者缺乏人照顧之問題。 二、擴大服務範圍,分擔社會責任,建立社會大眾對身 心障礙者照顧的正確觀念。 三、以社區化、家庭化服務為目標,塑造一個符合人性 需求的溫馨環境。 四、成為具有「養護」、「教育」、「復健」、「職業 訓練」等綜合性功能的福利服務機構,受照護者則 能享有尊嚴並獲完善的照顧。 五、協助身心障礙者、解決生理、心理、就醫、就養之 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之品質,塑造屬於身心障礙者 一個安心、放心、愉快的生活環境。

沿革 民國59年由景仁醫院院長陳萬選先生創辦,免費收容孤苦無依之身心障礙兒童,爾後由於收容人數不斷增加,即於八德市霄裡現址,創辦「重度兒童教養院」,並於61年向前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申請立案,定名「台灣省私立景仁殘障兒童教養院」,為因應實際需要,乃於民國79年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並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景仁殘障教養院」;有鑑於服務使用者年歲及收容量增長,空間無法容納,經董事會籌資3千餘萬元,購置霄裡段土地,並蒙內政部及前台灣省政府撥專款補助,興建地下1層地上6層之教養大樓,面積6795平方公尺,於84年12月10日落成啟用,並擴大服務範圍至今日。 宗旨 以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 目標 以殘而不廢,享受愉快人生,促進社會安樂。 精神 以愛心、耐心、智慧、毅力,為服務使用者奉獻一切。 收容對象 收容設籍台灣省各縣市年滿15歲以上之重、極重度智障暨多重障礙者,且無行為異常或精神病、法定傳染病;或持有介送單位公函者。  

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2000年,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在一次探訪中,發現身邊的三個家庭都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原來這些孩子不少,只是隱形在世界的角落,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也聽不見他們的吶喊。 潘秀霞憑著屏東農家女孩的熱情與上帝而來的憨膽,邀請這3個家庭共聚在一起,成為一個互相鼓勵的支持團體「喜樂家族」。於是從1個遲緩兒+2個唐寶寶+3個媽媽,開始了每個星期天快樂的歡唱…… 感謝大家一路相挺,小小的種子漸漸成長,現在「喜樂家族」長大了,設有星期天學校、樂活補給站、喜樂小田田、大龍峒長照日照中心及喜樂工坊等各項服務,提供以孩子、家長、及社會為中心的三大支持系統,讓每一個特殊的孩子,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唐氏症等及他們的家庭,都可以在天父的愛中快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經營理念 「喜樂家族」堅持不把孩子藏起來,反而積極把孩子們帶出去,走入人群做公益,用生命感動生命。 原來,夢想可以無限大!愛也可以無限延伸!

吳院長於台中市南區執醫數十年,原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腦部外科醫師,之後創設宏恩醫院,再轉型長期照護及身心科之領域,因感於近年來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致使身心障礙患者日漸增加,造成社會及家庭沉重負擔;吳院長夫人在有一年的農曆除夕日早上,遇見一名病友名叫○尚○,院長夫人問他今日是除夕夜,家人要幾點鐘來帶您回去圍爐,他卻面有難色、淒淒然斷續回答說:「我現在沒有家,以前住家之床早已被家人丟掉了,所以我要在醫院過年,我盼望將來有個家可過年。」,由此心路歷程,啟發吳院長對於身心障礙類之病友,做完整連貫性的直接照護,因為身心障礙者分為五期,第一二期為急性慢性期、第三四期係屬康復期(住宿型康復之家)、當精障病友年齡老化會進入第五期,係屬安置療養期(這就是喜願家園) 讓身心障礙者能夠有個安身立命之處。 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是由台中市宏恩醫院吳子鈞醫師及其夫人林豐麗女士發起捐助創辦,善用自身專業,設立〝五心服務〝的喜願家園,來照顧各地區的身心障礙朋友。 宏恩醫療體系: 總院 宏恩醫院 專科醫院 宏恩醫院龍安分院 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 宏恩醫院附設健康護理之家 心元康復之家 成功康復之家 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彰化縣私立喜願家園 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協會源起 雲林縣斗六市靜萱療養院(今之信安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鄭約田先生,他感於精神障礙者出院後不易被社會接納及就業困難等;且病患抗壓性低、家庭支持度低,因而屢屢發生:入院→出院→再入院的惡性循環。 2006年8月鄭董事長結合社會熱心人士,成立雲林縣身心照護協會,為精神障礙病友提供關懷與服務。2008年在雲林縣政府社會處輔導下,轉型為社會福利團體,並向法院完成社團法人登記。本會期許未來成為雲林縣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的墊腳石,及其堅強的後盾與堡壘。 本會宗旨 一、保障身心障礙者生存權益、強化其生活照護事項。* 二、維護身心障礙者人格尊嚴、推動其自力生活事項。 三、協助身心障礙者醫療照護、建立其無障礙生活環境事項。 四、促進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辦理其支持性就業及庇護就業服務事項。 五、提升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建構其休閒育樂事項。 六、宣導身心障礙者退休規劃、倡議其終老安養事項。 七、依法令規定接受主管機關指導辦理相關事項及各項業務。 八、其他有關維護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福祉相關。

世豪小客車租賃有限公司於民國97年即開始投入身心障礙專車服務,多年來,本團隊秉持初衷,用心服務,更以不斷創新、服務優質、勤勉踏實的團隊態度來服務全台各地之身心障礙朋友,與身障團體之互信、互動,也一直是服務團隊的工作重點,不間斷的服務期間,我們籌劃安排了許多活動,並鼓勵身障團體或身心障礙朋友們加入,目前許多主要的身障團體,也早已是我們的好夥伴,並且是支持我們的驅動力,此後,也期待本服務團隊能繼續服務全台各地身心障礙朋友。

成立於74年在雲林縣立案之公益社福團體並向法院登記為社團法人,服務對象以身心障礙者為主擴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成員。理監事群20人理事長1位及總幹事1位帶領組織發展,服務雲林縣20鄉鎮身心障礙者並於山、海線各有設置服務中心就近提供服務,並承辦縣府身障者服務相關業務提供身心障礙者全人服務。 服務項目:經濟支持部分,身障家庭就學子女認養金、急難救助、獎學金、實物發送。 就業服務;設置圓夢庇護工場提供庇護性就業服務,連結媒合身障者就業服務。 行動支持;輔具服務,提供輪椅、病床等輔具免費借用、維修及耗材更換、輔具回收清潔,另提供緊急到宅維修、輔具需求訪視,復康巴士交通支援協助。 照顧服務;設置社區日照中心提供收托、臨託服務、居家服務、喘息照顧。 個人及家庭支持;定期家庭訪視關懷、連結資源提供或轉介資源、協助家庭或個人功能維持穩定。

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心,捐出多年稿費,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基金會以「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為服務宗旨。有鑑於台灣身心障礙人口已超過百萬人,且有七成以上是後天因素所造成,伊甸將繼續為弱勢族群爭取權益,並倡導更合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爭取社會福利預算,推動全人關懷,讓福音與福利得以實踐。  伊甸創會時僅有二位半職人員,至今全國已有2800多名工作者,其中近二成為身心障礙者,且超過九成為第一線直接提供弱勢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透過社會大眾、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志工的協助,伊甸在全台共有19縣市超過80個服務據點提供區域化的身心障礙福利及弱勢服務,另外,伊甸也將台灣經驗傳達到馬來西亞的檳城(1991)及吉隆坡(2000),越南胡志明市(2005)、永隆市(2005)、茶溫縣(2006)並成立海外分會。 從伊甸創辦開始,身心障礙服務即為伊甸服務的核心,而隨著早期療育觀念與服務的推廣、身障老化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陸續將服務對象拓展至發展遲緩兒童及高齡長者。1985年起,伊甸率先關懷視障者權益,成立「盲人喜樂合唱團」,為視障者開啟了心靈之窗;二年後,則為了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將輪椅開上街頭;而為了成全身心障礙者「行」的權利,伊甸當起了公辦民營的復康巴士司機;又在「愛無國界、救援無礙」的信念下,當起台灣另類外交的親善大使,進行輪椅捐贈的國際救援行動。   在社教宣導方面,為了響應全球推動「無障礙環境」理念,首創從台灣未來的接班人-大專院校學生開始推動「校園友善城市陣線聯盟」,迄今仍持續透過志工活動、校園宣導進行無障礙體驗,更自2014年起每年舉辦「無障礙生活節」,藉著社教活動分享友善無礙的理念。 伊甸相信在全面向國際社會發聲的同時,不僅是提高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更充分表達伊甸參與亞太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推動之決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多元文化融合,外籍配偶在台的人口數日趨攀升,2002年8月起伊甸開辦「新移民服務」,提供外籍配偶及其家人一系列關懷及成長活動,招募培訓雙語志工,協助輔導並爭取相關權益。 從為身障者發聲爭取權益,到進入非營利事業管理模式,進而跨入國際,伊甸目前在全國超過80個服務據點,每年服務4萬個身心障礙及弱勢家庭。

一、組織沿革: 社團法人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成立於民國93年,為協助身心障礙者獨立與就業,由現任理事長陳忠盛先生與同在喜樂保育院成長的院友們共同捐款及向政府爭取補助所創立。本會先後設立庇護工場、小型作業所,並逐步拓展業務產品從設計印刷到咖啡、手工皂等,更積極發展支持性就業及身障者職訓、職業重建、職場輔導等社福業務,為身障者媒合自立的工作職場;並於107年開始投入長照業務,以伯立歐(polio)為名,先後設立日照中心及居家服務單位,為身障者及失能長者提供照護支持,並以建立高齡身障者無障礙住宅的「伯立歐家園」為夢想藍圖,以支持弱勢身障者能有所用、有所養為目標,繼續傳承喜樂阿嬤照顧弱勢者的精神並宣揚基督真愛。 本會組織識別取名伯立歐(Polio)是小兒麻痺症的音譯,意涵是因為生命中有愛,才得以轉悲為喜,亦將成就眾人的祝福。 二、組織特色: 庇護工場、社會服務、就業融合、社會企業 三、未來展望: 本會致力於服務身障朋友就業及生活照顧關懷服務,目前本會除了提供身心障礙朋友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居家就業、小型日間作業中心、日間照顧中心等各項服務之外,並藉由各項活動辦理,讓社會大眾認識身心障礙朋友,進而瞭解身障者各項社會支持概況。其中為服務更多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需求及家庭雙老化之照顧問題,本會有了更長遠的輔導就業及安心養老的規劃,期許透過打造「伯立歐家園Polio Home」計劃,能夠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者、失能失智長者與其家庭照顧服務之困境。 目前協會正朝往有競爭能力的企業體邁進,以自助天助的精神紮實一步步建立基石,目前需要各相關的菁英加入這一個團體,這裡是一個可以發揮各種天分的空間,你若需要發揮的天地,這裡是屬於您的。 歡迎加入,協會也需要您的加入。 經營理念 一、組織使命:延續喜樂之愛、彰顯生命價值 二、組織理念: 傳愛-傳承瑪喜樂宣教師疼惜身心障礙者的精神 希望-活出自我迎向光明 宣教-在職場上見證與傳遞基督真愛 三、核心價值:以伯立歐的精神迎向未來,在我們所做的事上,都要成為人們的祝福 四、組織願景:2023願景:三年內進入伯立歐家園 五、五大發展策略: 身障就業:無縫接軌,終身學習,完整身障職業重建服務,建置身障職業重建中心 企業經營:精進事業企業化經營,多品牌行銷,創投社會價值,永續經營 社會服務:專業熱忱,服務以人為本,開創服務,成為最受信賴的社福團體 長照服務:建置多元化及個別化的長照服務,充實服務量能,建造伯立歐家園 傳愛宣教:全人服務,組織融合,在職場上傳遞瑪喜樂宣教師的精神,見證基督

這是由一群專業療育師、身心障礙者家庭成員所組成的單位,在提供學齡前階段幼兒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掌握到唯有在「教學快樂、學習快樂」的情境下,才能誘發障礙者的學習與參與動機。 協會期待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結合各種計劃活動,希望藉由結構且具系統性的教學,讓接 受服務的身障學童、身障幼兒、發展遲緩兒、學齡前兒童……等,都可以得到客製化且實用的教學策略應用,並以家庭為中心,注重家庭整體需求,促進家庭參與、培力。 為特殊兒的家庭提供正向支持,營造快樂的療育環境、增強學習動機,提升或維持身障者的個別發展,朝未來能夠獨立自主的目標共同邁進。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協助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潛能激發、適性學習,並加強親職教育、強化家庭功能,使其社會大眾因了解而能真誠的接納與尊重。以期達到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日常生活功能獨立自主、職能角色妥當適所、優質化生活品質為宗旨。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94年3月29日,是由一群理念相同、志同道合的老師,在沒有宗教團體及企業財團的幫助下,憑藉著自己的力量,著手籌設身心障礙者的日間托育機構。 今年剛搬遷至新院區的寶貝中心,配合家長需求改變與政府法規調整,轉型成為成人日間照顧機構,以生活自立、技能訓練為目標,持續提供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各項服務。 組織轉型過程,亟需新血加入工作團隊,歡迎有志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夥伴,一起投入熱情、發揮創意,共創身心障礙服務的嶄新未來。

聖母聖心於民國77年11月15日由林天德神父創辦,延請瑪利諾會美籍特教老師方嘉安小姐擔任主任,開啟鹿港地區身心障礙者的特教服務,林天德神父希望服務人員能效法聖母瑪利亞無私的愛心,照顧身障的孩子,於是將中心命名為「天主教聖母聖心啟智中心」。本中心服務宗旨為服務天主最弱小弟兄精神,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並接受合適的全人式服務。

民國72年,當時的鴻佳電機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負責人-徐富強先生,在台灣省政府的支持及委託下,成立台灣第一家提供心智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的殘障福利工廠(庇護工場的前身),提供技藝陶冶及就業支持等服務,使其獲得一技之長並減輕家庭負擔。 民國80年向台灣省政府申請立案,轉型為非營利之社會福利機構,廢省後主管機關由省政府改為內政部。設立目的為,提供18歲以上之智能障礙人士住宿養護及日間托育服務,並依其個別能力、興趣及需求,給予生活自理、認知及技藝陶冶訓練,加上適切的醫療照顧且提供多元化的休閒娛樂,使其具備社會適應能力並融入社會生活,擁有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品質。 榮獲衛福部多次身心障礙機構評鑑最高等第-優等 經營理念 本中心秉著「用心關懷,實質支持」之理念來關懷身心障礙者福祉及服務社會並配合政府社會福利之推動。以機構為基礎推展身心障礙相關福利業務,使其能回歸社會,自力更生。

本院前身為一「天主教青年活動中心」,服務對象為在學學生,尤其是對山地青少年學生,除提供讀書環境、課業輔導外,並對遠道學生提供住宿服務。 民國七十年代,政府對身心障礙者關懷照顧日益重視,昔日照顧小兒麻痺患者機構紛紛改為啟智中心,給予輕度或中度身心障礙者技職訓練,並協助其進入就業市場;惟重度、極重度智障者各機構基於各種理由均不收容。民國七十八年,當時省政府社會處基於事實需要,特別委竹東天主堂孫達神父創設啟智中心,指定專收智障者重度、極重度多重殘障者,以幫助他(她)獲得一庇護安養處所,俾在生活上獲得妥善的人道照顧。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由孫神父將原「青年活動中心」改為啟智教養中心,名為「世光」,即耶穌基督為「世界之光」,以祂的仁愛輿慈悲,照亮所有黑暗的地方;也給世界和那些心靈、身體受到創傷的人們,帶來和平、希望輿溫暖。民國七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世光教養院立案,八十二年完成法人登記,正式收容院生。民國八十一年內政部獎助五千萬元興建五層教養大樓一幢,八十三年完工啟用,預計收容院生90人。

「天使心家族」緣起於大提琴音樂家林照程與鋼琴家蕭雅雯的家庭。「天使心家族」獲得許多家庭和社會大眾的信任與支持。2006年本著基督教精神正式成立為「財團法人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 期待在未來透過更多社會資源與專業人士的結合,擴大對全國身心障礙者父母和家庭的服務。同時建立支持網路,創新資源提供,落實對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輔導與照顧。並倡導身心障礙者福祉,協助社會熱心大眾積極參與身心障礙者家庭服務,而能發揮深藏在你我心中的「天使心」,攜手共織一片有愛無礙的美麗天空。 服務據點 台北總會:台北市文山區忠順街二段129號 台北服務處:台北市文山區忠順街二段129號 桃園服務處:桃園市桃園區中平路102號5樓之1 台中服務處:台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406號11樓之1 台南服務處: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366號8樓之1 高雄服務處: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18樓之1 經營理念 基於多年切身的經歷,林照程夫婦深感「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於是在2002年以這群孩子代表的意義,邀請數個身心障礙兒的家庭,組成了「天使心家族」。盼望能夠透過一個團體的結合,更多地服務身心障礙兒的家長,讓父母們在照顧孩子的路上,有一個溫暖的陪伴。 天使心家族 │ 願景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天使心家族 │ 使命 帶領愛奇兒家庭活出喜樂與盼望 帶動社會大眾創造友好氛圍  

「龍潭啟智教養院」是以「熱愛」為出發點的全日型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與肯定;感謝有您,我們熱情無敵!我們的地址:桃園縣龍潭鄉福源路36號;電話:03-4710916;傳真:03-4710869。

..依據人盡其才概念,期望透過各種催生方式,務使就業前各階段之學子能按部就班接受專業教導待業者,暫安置於庇護工場,並發展輔助工具,提振工作效率,使至少具備糊口能力 已就業者,施以長期追蹤輔導,安定就業意願,安排正常休閒活動,保持生活情趣

利用工作即時通,輕鬆地與雇主建立初步聯繫